水禽育种与营养创新团队成果入选中国农科院2017—2020十大科研进展

作者:唐静 来源: 水禽育种与营养创新团队 发布时间:2020-06-12
分享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

  6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面向社会发布了10项“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2020年十大科研进展”。牧医所水禽育种与营养创新团队成果“自主培育肉鸭新品种打破国外垄断实现我国肉鸭品种国产化”入选。

  针对我国瘦肉型肉鸭品种长期受国外育种公司垄断的严峻形势,团队整合企业力量,首创了“院企联合”育种模式,外派育种团队长期驻点,历时8年时间,做到“年初有课题,过程有指导,年终有结果”;针对育种过程中遇到的卡脖子问题,创新了一整套选育方法,成功培育2个瘦肉型肉鸭新品种——生长快、胸腿肉率高、皮脂率低、适合整鸭加工的“中畜草原白羽肉鸭新品种”,胸肌发达、皮脂率极低、适合分割加工的“中新白羽肉鸭新品种”,分别于2018年、2019年获国家新品种证书。两个配套系2019年累计销售父母代758万只,推广商品代肉鸭12.11亿只,市场占有率达36%,节约饲料166.7万吨,创造产值41.1亿元,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品牌建设为内蒙古宁城县等多地脱贫攻艰、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烤制型北京鸭“填鸭”养殖方式存在的动物福利和环境污染问题,团队培育了“Z型北京鸭”的免填型烤鸭专用配套系,该品种在自由采食条件下皮脂率可以达到35%,完全符合高端烤鸭的品质要求,终止了“填鸭”饲养模式,改善了动物福利并提高了生产效率,对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品种年推广5000万只,占我国烤鸭市场的50%。

  针对我国肉鸭生长慢、饲料利用率低、传染病多发的问题,团队利用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创新了肉鸭育种理论与技术。团队研究发现鸭体格大小和饲料利用效率主效基因,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期刊,并率先应用于分子选育;创建了 “剩余饲料采食量”选择指标,实现了料重比和皮脂率性状平行高效选育;研发了抗鸭甲肝病毒(DHAV-3)选育技术,该发明专利以1000万元成功转让,实现了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

  据悉,近20年来,水禽团队在首席科学家侯水生研究员的带领下,紧密围绕我国肉鸭产业中存在的卡脖子问题开展了系统性、前瞻性的研究,为我国肉鸭新品种培育、肉鸭营养与饲料、水禽产业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该团队拥有鲜明的价值观,严谨求实,团结协作,人才辈出,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侯水生研究员先后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农科院“优秀科学家”等称号,他甘为人梯、提携后辈;周正奎研究员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谢明副研究员获得美国家禽协会鸭研究奖;团队研究生自2016年起,每年均获得一人次国家奖学金。

上一篇:鸡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鉴定出影响广明2号白羽肉鸡饲料报酬的盲肠短链脂肪酸显著遗传位点 下一篇:鸡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在解析公鸡精子活力调控机制中取得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