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概况

Introduction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北京分中心),原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于1957年8月26日由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批准成立,隶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是从事畜牧兽医研究的国家级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

  建所以来,牧医所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导下,以“服务行业,服务政府,服务社会”为己任,为我国“三农”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坚持民主办所、人才强所、开放兴所,不断出创新成果、出创新人才、出创新思想,努力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农业科技强国作出重大创新贡献。

拥有畜禽营养与饲养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库等国家级平台5个,农业农村部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重点实验室(综合性)、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家禽)重点实验室(综合性)、饲草种质资源与育种重点实验室(专业性)、奶及奶制品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专业性)、国家肉鸡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水禽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农业农村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等省部级科技平台10个,构建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等产学研用综合服务平台,建成奶业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农用林业与可持续畜牧业联合实验室、畜禽牧草遗传资源联合实验室、中爱奶业可持续发展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5个;设立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中心实验室,配备18名专业服务人才,拥有大型质谱仪(LC-MS/MS、GC-MS/MS、ICP-MS)、电镜、激光共聚焦、流式细胞仪、氨基酸分析仪等大型仪器设备160余台(套),总价值八千多万元,建有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细胞分析、品质分析、营养成分分析等6大分析平台;拥有动物试验基地7个(占地2188亩),面向国内外同行开放使用,为推动畜牧业科技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

  截至2022年底,牧医所获得国家级奖励成果32项(其中以第一主持单位获得24项)、省部级科技创新成果159项,获审定动植物新品种46项,饲料添加剂等新产品证书7个,国家专利授权827余件,其中发明专利546余件;发表学术论文5691余篇,其中SCI论文2233余篇;出版著作389余部。

在动物遗传与育种方向,编制了我国首部《中国家畜家禽品种志》,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畜禽遗传资源体细胞库,培育了华西牛、广明2号白羽肉鸡、中国瘦肉型猪、中国荷斯坦牛(黑白花)、瘦肉型北京鸭、黄羽肉鸡新品系和中国西门塔尔牛新品种等畜禽新品种(系),在畜禽遗传育种应用基础和育种技术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主要研究方向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特色畜禽种质资源功能基因挖掘、畜禽遗传资源的起源与进化、畜禽(猪、鸡、牛、羊等)遗传改良、育种原理与方法创新、分子育种新技术、快速良种扩繁技术、畜禽新品种培育等。

在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方向,实现了我国首例马人工授精、首例羊冷冻胚胎移植、首例猪冷冻胚胎移植,成功培育了原始创新的五指山小型猪实验用近交系,创制了一批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因修饰猪育种新材料,创新的基因修饰猪大规模高效制备新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主要研究方向为基因工程技术创新及目的基因研发;农用基因工程猪创制、评价及新品种(系)培育;医用基因工程猪创制、评价及专门化品系培育;家畜体内胚胎发育与生产技术研究;家畜体外胚胎生产与发育机制研究。

在动物营养与饲料方向,以为人类提供优质安全动物性食品为目标,瞄准动物营养学科前沿,围绕解决我国饲料资源短缺、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污染等产业重大科技问题与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揭示动物生产过程中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代谢规律及调控机制,引领动物营养学科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推动理论创新、支撑产业技术发展。建所以来,在全国微量元素硒含量分布调查研究、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猪鸡营养参数、饲养标准及配方技术、猪禽营养代谢调控及健康养殖、奶牛营养和牛奶质量调控、猪禽营养能量新体系的方法创新、畜禽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等研究领域取得国内外公认的成就,在单胃动物营养价值评定仿生消化系统的建立方面具有原创性,在乳成分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营养调控、中国饲料成分和饲料营养价值数据库的建立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创新性。主要研究方向为营养需要与代谢调控、饲料安全与生物学效价评定、营养与环境、营养与免疫、分子营养与遗传。

在草业科学方向,面向我国草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需求,瞄准国际牧草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领域研究前沿,重点开展苜蓿等重要饲草种质资源保存、遗传改良、新品种培育、牧草抗逆生理生态学机理、牧草加工及其品质调控机制与技术等研究,着重解决制约我国牧草产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技术问题,引领牧草科技创新,提升我国牧草遗传育种研究国际影响力,促进草牧业现代化和科技创新发展。建所以来,学科累计收集引进牧草种质资源2万余份,评价鉴定5000多份,先后培育出“中豌”、“中苜”、“中坪”、“中沙”等系列国审牧草品种28个,中苜系列苜蓿品种在全国9个省区推广种植面积累计达3000余万亩,是推广面积最大的国产系列苜蓿品种。主要研究方向为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鉴定与创新利用;牧草高产优质重要性状分子标记的发掘;重要牧草优异基因资源的发掘与功能研究;苜蓿等重要饲草新品种选育;苜蓿等饲草逆境生理与营养调控;牧草加工及其品质调控机制与技术。

在动物医学方向,以解决重大人兽共患病、宠物疫病和外来动物疫病防控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重要技术需求为目标,在牛结核病、犬瘟热、非洲猪瘟等病原学研究、新型疫苗研发和诊断产品创制等领域持续发挥创新作用,取得了“牛结核病IFN-γ夹心ELISA检测试剂盒”、“犬瘟热、细小病毒病二联活疫苗”等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高水平专业人才,为提升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供了源头性创新成果和技术支撑,有力地保障了我国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促进了现代畜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主要研究方向为兽医公共卫生安全与管理、宠物疫病防控。

在畜产品质量安全方向,以提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优质畜产品为目标,瞄准畜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发展前沿,着力解决我国奶业、优质畜产品质量安全等全局性、关键性、方向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问题,重点开展牛奶及肉类重要品质形成机理、牛奶肉类品质风险评估技术、畜禽营养强化及功能性产品研发、牛肉精深加工等应用基础研究,揭示畜产品品质差异生理基础,构建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开发系列功能性动物产品。建所以来,开展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和奶产业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实施优质乳工程;在CLA牛奶、富硒猪肉、富含OMEGA-3鸡蛋、叶酸鸡蛋等功能性动物产品研发及牛肉分级与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国内外公认的成果。主要研究方向为牛奶重要品质形成的代谢调控机理;牛奶品质与安全主要因子高通量检测技术;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与营养功能挖掘、肉类分级与精深加工、功能性畜产品开发等。